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1的文章

獵書No.25《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_往日重組的電玩文學,有種類似愛情的東西

圖片
疫情危機尚未解除,全島警戒中的周末上午,看完 NBA 附加賽,為 籃網 打贏勇士挺進季後賽感到振奮不已,扒完菜飯,我的胳膊搭著枕頭,百無聊賴地從書堆中抽出一本書來享受時光。 這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書名為 《柴貓、夢的浮艇與德魯伊》,書名跟封面讓我往愜意的日常風景預想著,沒想到第一篇故事開頭就將我遺棄在困惑的灰色地帶。   「 最近我和你  都有一樣的心情  那是一種類似愛情的東西 」 -蕭亞軒<類似愛情> 一首<類似愛情>打開櫃門,大部分 故事的主角都是懷繞於兩位男性之間,有時還會加上一位女子 。 多年前,用外界多數人的標準衡量,異性戀的情愛可謂安全路線—適合初學者小試身手,就像健行步道,落腳點穩當可視,也沒有懸崖峭壁。但同性戀情況就不同了,像在黑暗中攀登高山,什麼也看不見.不知腳下情形,不知前面有什麼,不知還要爬多久,也不知道終點是何方。心驚膽顫下,不斷增生的自我懷疑和疲勞感,甚至會奪去了原本的價值觀,以及自尊心和勇氣。 「 人與人之間,如何產生親密連結? 」 「 像是一個人揣著一份真誠的愛遠走他鄉,獨自呵護那份愛。他沒辦法與誰分享、託付這份愛,他比任何人都要孤獨,也就是 Isolation 。 」 我從故事中,讀到對於愛的疑問。 每篇故事都夾雜著經典懷舊的電玩元素 ,此外 作者對於內心情感的描述很有畫面感, 更何況 激烈的性愛場面,用了鎖跟鑰匙、杵跟臼、速度型的狼與力量型的熊來形容,印象格外深刻。 我跟著主角們在城市裡行走,拐了幾個彎,在情愛的迷宮裡來回兜圈著,我邊走著思緒紛紜。           人不管在何種處境下,試圖做某件事的時候,總會考慮過去(經驗)、現在(情況)與未來(結果)。感情也不例外。一旦對誰懷有好感,就會想進行測試,一是確認這份不知從何而來的好感是否真實存在,二是觀察會發生什麼效應。但跟公事公辦不同,最重要的問題是:這份感情能自我控制到何種地步? 「 你跟你的身體一樣,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做多了有害,但都不能控制自己。 」 「 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事物之間等價交換的原則越來越稀薄,水一般地蒸發。 」  「 如果你一開始就把一個人內心的道路想錯了,你永遠抵達不了你想去的地方。 」 世上有無限的可能性,情感的附著方式不一而論。在我眼前,彷若攝影機在軌道上移行,人們各種情緒姿態在鏡頭中向前涌動,

獵書No.24《製本仕事人》_書本消失那一天,點燃舊時代復興的狼煙

圖片
  我曾在日本攝影師森山大道的對談集讀到一件有趣的事: 有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讓非洲的狩獵民族觀看好萊塢電影,之後問他們感想,他們回答: 「 有一隻狗,朝那個方向走。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大感驚訝,回去認真研究,發現影片中真的有一幕是一隻狗從中間走過去的畫面 。   對許多人來說,一說到好萊塢電影,就會聯想到知名影星,或是聳動的劇情、帶有特效的畫面,但對好萊塢毫無概念的非洲民族,只會對跟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有感覺,例如目光會不自覺追隨移動的動物。   這種類似持續培養出來的感覺,或說是以價值取向的思考方式,旁人很難撼動。像是被現代化浪潮推動往前走般,因為自身是文化總體被動的接受者,對於傳遞的訊息,在哪個瞬間、哪些人之間,有著什麼樣的時間性與年代感的不同,感受其實是非常淡薄的。   例如小時候看著泛黃的照片,聽爸媽說古早時代跟著阿公阿嬤在山上撿柴火、砌磚牆、燒茶水、捕蛇鼠的過往時,也只是懵懵懂懂,跟后羿射太陽的傳說一樣遙不可及 ﹔ 而今日出生的小孩,可能對於紙本書籍刊物的感受就像我觀看那些照片,大概知道概念,但因歷史悠久,實際上不確定觀看與使用的方法,所以反覆緊盯著看,但不管怎麼看,都像是假的一樣。   自我懂事識字以來,想看什麼書,媽媽就會二話不說買給我,讓我從沒什麼想法,到逐漸產生自我意識,循序漸進地認為所謂稱之為文化的事物,也多半是從現實中衍生而來的,到後來從事出版,成為編者後,對於 「 做書 」 這件事開始帶著批判的眼光與由衷的自我厭惡感,背後是時代的力量還是人為的抗力其實很難分辨,像是本能的自衛,又像是現實的逃離,總之有種愈來愈混亂的感覺。   對於書本懷有的曖昧感,在閱讀這本 《製本仕事人》時被投射出來了: 「 這個世界總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希望讓這種方式走入歷史,但也有人不厭其煩地想要保存這份溫暖。 」 一本書,從字型設計、活字鑄造、撿字排版、編輯校對、印刷上色到版權代理輸出各國,每一個步驟都是專業,經手過的每個人都對這件創造物獻出了自己的棉薄之力。 無論是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讓一般人都有機會可以運用,而啟動的百年字體重刻計畫, 還是為了製作世上絕無僅有的特別版本,堅守岡位淬煉與革新技術的裝訂師傅, 或是希望活版印刷製成的書籍傳遞到下個世代,讓老舊的印刷機器一頁頁一行行將即將消逝在強風中的紙條保存下來的印刷廠老闆, 製作書本的職人每天跟現實搏鬥, 在未

獵書No.23《里斯本夜車》_「彷彿只為他而寫」的生命隨筆,讓他在57歲這年,首度掌握自己的命運

圖片
沉默寡言,是習慣?或是一種抵抗? 生活中,有些時候,我都無話可說。 有些必須開口說話的場合,話到了嘴邊,總被腦中零星破碎乏味的言詞感到自我厭煩與無可奈何。 一杯茶,或一杯咖啡的苦澀,能用什麼言語傳達從浸潤鼻喉到脈搏的軌跡? 一朵花,與一桌美味的佳餚,能用什麼言語吐露銘刻在心裡的那一抹痕跡?   縱使知道人們說的話不是文章,不過是隨口說說而已 。 但不知為何,我對自身使用的措辭,抱持著一種無法企及的想像。 文字該是梳理過的,能散發思想光芒的。 因而時常留意,報紙週刊上的鉛字、街頭巷尾必要與非必要的談話,在為數不多跟他人打交道的字字句句中,想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言詞。   如何能不顯得矯揉造作 、 單調矛盾?如何能顯得創意有趣?時時刻刻,屏氣凝神,吸氣吐氣,卻也只能呼出完全的寂靜。   找尋自己所屬的言詞的這份真實又卑微的重量,使我在這個因疫情驟變的周休假日,沉迷於《 里斯本列車 》 中的主角-賴蒙德.戈列格斯,在一家舊書攤遇到的這本 《 文字煉金師 》而無法自拔 。   我經常從小說主角的歷程中,找尋自己的影子。 但仍必須說,這次是前所未有過的閱讀體驗。 《 文字煉金師 》 駝著一頁頁情感的包袱,塞滿生命的詩意和省思,像一滴水、一首詩,字字句句看似想要臨陣脫逃,卻又如此堅定不移。 我能理解為何主角對這本書的作者懷有如此高的興趣,甚至因為裡面的一句話: 「 如果我們只能依賴內心的一小部分生活,剩餘的該如何處置? 」而 在57歲這年 放下數十多年來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 孤身一人從瑞士伯恩跑到葡萄牙里斯本,探尋作者普拉多的生命故事,首度掌握自己的命運 。   閱讀的當下,我完全置身於書中的世界。 「彷彿只為我而寫」, 仔細咀嚼心 醉的文句 ,像配著溫酒,嚐點小菜,一大盤故事盛宴分成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嚥下,滑順入喉,熱意一點一點在胸口沉澱發酵。   「 我們縱然經驗數以千計,卻至多只提其一,而且純出於偶然,絕非深思熟慮。在未被論及的經驗裡,隱藏著在淺移默化中賦予我們的生活型態、色彩與旋律的經驗。 」 「 我們將如何?怎麼面對即將來臨的未來?有那麼多不成熟。在未來的世界裡, 『 自由 』 輕如鴻毛, 『未 知 』 沉重如鉛。 」 在作者魔幻般的筆下, 里斯本這座城市就像一個星盤,一個個抽象流動的思緒和巨大華麗的建築物們,一扇扇 打開了自己藏在時間裡的小房間。 關鍵的文本 《 文字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