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合理的偏見-從有往無來的Q&A看懂人物訪談的眉角
【 訪談開始 】 案件一 你不了解我,那我跟你有什麼好說的? -放下「我」的偏見,領受「他」的發現 A聆聽了B一個多小時的演講內容,聽得津津有味,休息結束,A找到機會舉手想請教B: 「雖然我之前對你一無所知,但從你剛剛分享的內容可以猜測你大概是位高知識分子,請問你……。」 B: 「……謝謝再聯絡。」 請問,A的問話有什麼問題呢? (1)不管A之前對B的了解有多少,當聽到「我之前對你一無所知」的時候,就在心裡築起一座高牆了,既然你對我一無所知,那我要對你說什麼? 訪問的第一件事就是把 「我」拿掉,在雙方都還不熟識的狀況下,必須先用中性的問話開啟對話,什麼是中性的對話?就是一個你拿來訪問蔡英文、蔡依林、蔡阿嘎都不會有問題的,例如:「全球防疫拉緊報,您生活與工作場所有哪些防疫措施呢?」,首先準備一個大家都會問、對方也早就準備好答案的問題,拉近彼此關係與卸下一些心房。 (2) 何謂「高知識份子」?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個人意識抬頭,許多人聽從片面之語後,就快速以主觀想法猜測他人的想法及行為背後的動機,開始敲打鍵盤「我覺得……」,當然發表言論是個人自由,但在對話與訪問中,不應該單方面由「你」來主觀設定背景原因與字句辭意,更好的方式是由雙方一同建構客觀又更接近事實的事實。 (3) 像三角形一樣,一旦你為他人定錨了,框定對方的狀況與回答,雙方的交集點只會越來越窄,因為對方會產生抵抗心理,然而多數為人稱道的訪談內容多半是由受訪者口中說出來,而不是出自訪問者口中的,對吧? 案件二 一人不只一色,誰說紅色就是激進份子 , 白色就是和平主義者? 你的偏見不能代表我的意見 C聽了B的演講內容,心中不禁一動,舉手請教B: 「請問您是否有宗教信仰?」 B愣了一下,問到:「能否請教你為何會問這個問題呢?」 C:「剛剛了解到您曾是某宗教學校的學生,然後又進行許多災難事件相關報導,不禁猜想這是否與您心中的宗教信仰有關呢……。」 這次,C的問話又有什麼問題呢? (1) 宗教不等於信仰,這是兩回事,信仰的對象不一定是宗教相關,若題目改成「請問您是否有什麼信仰?」可能可以開啟另一個對話。但光是了解對方的宗教或信仰對象就夠了嗎?還不夠! 人種多、信仰廣泛、地區分布不均……,在時代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