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1的文章

2021桃園鍾肇政文學獎文學寫作營(三)慢思慢寫:寫作逆子不速成卻更好的寫作術

圖片
  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 你必須很努力很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 身為文學愛好者,也想過世上有沒有毫不費力又賣座叫好的文學寫作術? 以前的作家,也許寫了一輩子,卻連家人都沒看過他寫的一篇文章,就此埋藏於不見天日的抽屜中。 讀不到的文字,就像說不出的愛。沒有人經過,就不會再次回頭。         現在有許多教人如何書寫的書籍與文章,但書寫這件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很多人都知道 故事由文字組成。 但文字卻不一定就是故事 。 故事不是過去的事,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事。 明明書中描寫的畫面,都是你我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片段。但書寫跟現實就是不同。 日常中看到兩個人在對話,就能說是小說嗎? 究竟文字要如何變成故事? 一 、 文字的組成 : 通俗易懂且有說服力 我最近閱讀諾貝爾文學家得主羅曼 • 羅蘭( Romain Rolland )的 《 三巨人傳 》 。書中提到,公認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的托爾斯泰,幼年時期受到說書人講故事薰陶,認為創作不是一種技藝,是人們真實情感的表述。 托爾斯泰曾說: 「 你可以任意想,但你想到的每一個字都應該讓印刷廠的運送馬車伕讀得懂,用通俗易懂寫出來的文字一定沒錯。 」 通俗易懂不難,但是還不夠。  顧玉玲老師認為,文字好看的前提是要有說服力。 從外部描述開始,能觸動心弦的,才能引發共鳴。 你可以反過來思考,為何會選擇閱讀手上的那本書? 閱讀的目的與意義,其實就是為了找尋共感,找尋自己好像理解卻又不太懂的東西。 因此老師特別提醒, 「 作者眼淚太多時,讀者會來不及哭。 」 文字若參雜太厚重的情緒,反倒會沉重到讀者難以接受,需舉重若輕,讓讀者有進場的餘裕。 書寫的結果,必須 「 讓讀者像作者一樣地看見 」 。   讀到這,你可能會說:道理我都懂,問題是做不到啊! 別急, 周芬伶老師分享:創作和行動有著統一性,建議大家到處移動、召喚體驗、製造經驗。這涉及到第二個層次,也是書寫是否成功的關鍵,就是內容的好壞 。     二 、 故事的有無 : 如果還沒有故事,那就去創造故事 當時,我還是朝九晚十二的文字工作者, 隔著一個螢幕,每個人身上都帶著一把尺。 那把尺,時刻衡量我 所產出 的作品, 我卻毫無 辯駁的餘地。 每天電腦開機了.大腦卻死機了。 就像在街上偶遇許久不

2021桃園鍾肇政文學獎文學寫作營(二)從寫作孤島到文字雛鳥的故事

圖片
  我國中二年級時,有次作文課怎麼樣都寫不出來,腦中一片空白。 下課收回本子時,老師深深看了我一眼,讓我放學站在她的辦公室外面寫完再回家。   放學後,乖乖來到辦公室跟老師報到,走到外廊,將作文本放在鐵杆上面的小平台,透過盆栽中間交錯的綠葉,看著同學們挽著手、搭著背,歡快奔向校門外的自由國度。 我不是詩人,也不是學者,只是一個肚中沒有幾滴墨水的中二生,頓時覺得自己像一座孤島,沒有點子要如何無中生有?   第二天文學營的下午,有一個多小時的自由書寫時間。 乾涸的喉灌入一口黑咖啡,筆尖輕點著空白的稿紙,看著鄰座同學手腕自在擺動,字在筆尖發出沙沙聲,我好似又回到那個在走廊站著寫作的傍晚。 跟當時不同的是,提筆寫作前約莫一天半的課程中,與老師們討論、交換了寫作的技藝與想法。 我們一致認為,要寫出好文章、得到讚賞的好文章,情節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情節源自於話題。 這裡指的話題,並非高尚或低級,而是指範圍的不同。 我曾以為的「腦中一片空白」,不是外太空真空的空無,而是如同剛拆封、未使用的海綿,什麼都可以接納,只是還沒擇定對象。 對象,也就是目光的焦點,可以是一個物件、事件,或一種幻想或願望。 舉例來說,這次文學營的主題是家族記憶的書寫。同樣是關於家中人物的記憶,也能從不同觀點切入,例如從人物狀態的描述如衣著、裝扮,反映時代、地域的特性,再衍伸到廣博的社會文化與學術知識,如心理學、生物學、文化人類學、文學或社會學,由淺至深,由小至大;而貫穿這些內容的是人從出生的遭遇、成長的抉擇到命運的開花結果。   高翊峰老師分享,他的寫作方式就是找出一個最小的點,一個有意義、非寫不可的的點。  以物件來說,可以分為具有共通性與較沒共通性的。      具有共通性的物件是有現代性、大眾性、日常性的,如鈕扣、砧板、冰箱、電視、腳踏車等;共通性少的如磚窯、打字機、車床等,通常是具有專業性、職業性、年代與時令感的。 有共通性的物件,讀者一讀就有共感,書寫時要追求深刻。 共通性少的物件,必須讓讀者先有共鳴,書寫時著重於知識與專業性。 經過對一個物件/事件的描寫(焦點與觀點),讓某個身影出現在裏頭,表達人物之間的情感與關係,情節就展開了。  情節之所以重要,因為人性/人情就建立在情節上。 情節建立於大環境的秩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