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書No.18《雍正皇帝》-職場老鳥跟菜鳥向上溝通的雲泥之別

為何跟同輩或後輩就能溝通順暢,跟主管報告事情,卻總是看到他皺著眉頭,

在一旁等待許久,好不容易開了尊口:「所以,你說的是什麼意思?」

無效溝通不只延誤事情,更可能加深你們之間的鴻溝。

同一件事,看初出茅廬的孫嘉淦跟三朝元老張廷玉是如何跟雍正報告的:


有次孫嘉淦跟雍正說:康熙錢銅鉛比例不對,半銅半鉛,所以奸民收了錢,熔化重煉,造了銅器去賣。一翻手就是幾十倍利息。所以國家開礦再多,也填不滿這個無底洞。明代亡國,銀錢不平也是一大弊政。主上改元登極,刷新政治,澄清吏治,豈可重蹈覆轍?

現代人聽這段話可能不明其義。在古代,鹽鐵銅酒是國家專賣,較為昂貴。

有民眾把銅錢拿去鑄,瀝掉鉛,把銅重鑄成銅器拿去賣,因而大發利市。

這件事和政局吏治居然關聯!雍正卻不明白其中道理,頓時陷入沉思。

孫嘉淦不曉得,他這話,剛即位的雍正居然聽不懂

 

孫嘉淦這話內容沒有錯,錯在於他說的方式。

 

一旁的官場前輩馬上跳出來,看看同一件事,三朝元老張廷玉是怎麼說的:

張廷玉見孫嘉淦說得不清楚,在旁一躬身賠笑道:萬歲,這裡頭的弊端萬歲一聽就明白了。朝廷出錢開礦鑄錢,銅商收錢鑄物,民間流通不便,只好以物易物;所以錢價貴了於百姓不便。這還是其次,更要緊的,國庫收稅,收的是銀子,按每兩銀子二千文計價。鄉間百姓手裡哪有銀子?只好按官價繳銅錢,汙吏們用兩千文又可兌到二兩多銀子,卻只向庫中繳納一兩……

老闆聽不懂時,張廷玉不是一上來就讓他難堪,而是躬身賠笑說:萬歲一聽就明白了」,把高帽戴上,然後才開始說明解圍,如何說明?用數據說話:

一兩銀子兩千文,汙吏跟百姓收兩千文銅錢,而銅錢在民間價值更高,兩千文銅錢竟可換二兩多,卻只上繳一兩,這淺顯的說明小孩子都明白,何況是雍正。

 

原來如此!張廷玉沒有說完,雍正心裡已是雪亮。」

所以向上層報告時,因時間有限,直接用數據說服他,比說大道理更有用。

同一件事,孫嘉淦只站在他認為對的立場想,張廷玉卻能站在雍正的立場想,才能達到有效溝通。

 

孫嘉淦見雍正明白了,就開始獻策:

銅四鉛六。孫嘉淦道,成色雖然差了,也只是字畫稍微模糊了些,卻杜絕了錢法一大弊政,於國於民有益無害,何樂而不為?求皇上聖鑒!

雍正眼裡熠然閃了一下光,隨即黯淡下來。

他思來想去,拿定主意說:「我還以為你真的有經天緯地之才呢!原來不過如此!我爸爸在位六十一年,年年鑄錢,都用的是銅鉛對半,照樣是盛世!你一個無名小官,居然妄議朝廷大政,非禮犯上?不過看你年輕,就不重罰了。免去你戶部雲貴司主事職銜,罰俸半年!」

孫嘉淦被罵得愣是摸不著頭腦,明明老闆你也同意我說的,為何還要罵我、罰我?還要答辯,只見雍正斷喝一聲:「下去!」

這又是為何呢?

因為位階越高者,看到的局面越廣,需考慮的因素就越多。

雍正想的是他剛從九子奪嫡的爭戰中脫穎而出,眼下皇位還沒坐穩,剛又放話跟兄弟們說他跟老爸「是非得失實為一體」,且按古禮「父喪,子不改道三年」之義,三年裡頭,康熙朝的規矩不許有絲毫變更,若為這事,引來朝野議論,一個不小心,勢力龐大的「八爺黨」又要生事,那他這個皇位還能保得住嗎?

 

當下張廷玉老謀深算,已經猜到雍正的想法,但他謹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緘言,一句話也不肯多口。

十三爺胤祥看不明白,問雍正:今天孫嘉淦的禔議不是很好嗎?您為什麼不肯採納,還要斥責他呢?

雍正回道:他說得不是時候,不是地方。朕還沒有糊淦,不能剛剛即位,就讓心懷叵測的人鑽了空子。至於孫嘉淦嘛,他倒是個禦史的材料,等過些時朕是要用他的。」 


孫嘉淦雖因這事,後來真的升了官,但若想仕途順遂,除了自身才幹外,有三件事是他應該學會的: 

一、知道如何換位思考,對雍正來說,一處不實,則事事難以為信。

二、懂得察言觀色,當雍正不高興就不要再說,以免惹怒。

三、受到不明責罵要忍,也許時機不對,獎賞/肯定只是時候未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致親愛的奶奶

如果朋友像費倫一樣傲嬌怎麼辦?《葬送的芙莉蓮》教會我們開心的魔法

誰說平凡不偉大呢!在五月天「回到那一天」演唱會回到為愛而生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