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到B:故事的起點_故事打造工作坊Day1筆記
我是雜食且有點挑食的閱讀者 。 每到周末,我會選一天早晨,來不及喝上一口濃郁的美式咖啡就讓雙腳綁上球鞋,到圖書館挑喜歡的書,扛著一疊書袋,回家細細品味 。 有時,擦肩而過的中學生捧著一頁愛情,彷彿搭上大人電梯, 在日子和日子之間盼望憧憬著什麼 。 「 故事是有生命的 」 ,學生時期,圖書館裡的老師這麼跟我說過。 他說,書裡的故事,會寄宿在讀到的人身上,然後在各地不斷旅行。 這個年代,雖然有無限的資訊,也充斥著各種驚奇與樂趣,但當你走在街頭,仍有無數位在茫茫時空中尋找答案的迷惘靈魂 。他們身上,是否也寄宿著一些故事呢?有時會這樣想著,自顧自地點著頭: 「 恩,一定是的。 」 因愛好閱讀,與文字熟稔,因而對於如何使用文字這個工具感到有些得意,當聽到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說,他用很長時間,學習如何把文字放下時,我頓時感到無措。 他發現用畫面取代文字思考,試著不在文字上琢磨,聽的人可以更容易了解你要表達的意思。 他教舞時會這樣說: 「 你的臀部落下來的一剎那,要像開汽水瓶一樣, 『 啵 』 的一聲,不要拖泥帶水。 」 「走路的時候要蓋章,重心要下去一點 。 」 「 你的眼睛為什麼瞪得像鈕扣一樣呆滯無神? 」 這樣簡單生動的比喻,相信底下的學生,不分知識水準,都能迅速理解。 我寫作時,總想著用精細的方式表達深刻的想法,但發現很難將自己的意思從筆端訴諸彼端。 太愛在文字上弄文章,反倒丟失了初衷:沒有傳達出去的話語,就有如投石入海,無聲沉沒,消失無蹤。 當聽到林懷民的作法,再次發覺,對話、寫作其實跟打網球很像,手上的球拍不是球拍,是心力所及。一方用字句投出的球,總是希望另一方能牢牢地接住,其中所產生的化學反應,如同在大海捲上一層層捲起的波浪。 托爾斯泰說: 「 作家要喚起一種經驗的情感,這種情感要以別人才能體驗到的方式交流 」 。說的就是這麼回事吧。 人用語言傳達想法,想法交流產生互動,互動之間形成連結,連結帶出故事的起點。 所以有人說,創作,幾乎可視為生活的總和。 寫不出陽光,但可以寫出半熟的荷包蛋。 寫不出溫情,但可以寫出無名氏的墓碑上放著一朵小花。 寫不出時間,但可以寫 當年在校園中綁著馬尾,捧著書的女孩,與今日住在豪華大廈,捧著酒瓶度日的單身女子是同一個人 。 「 故事,就是從 A 到 B 的過程 」 我最喜歡的華文作家-張惠菁,在文策院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