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專業,你還剩下什麼?我在沒有答案的課堂,爬向下一個成長階梯-「MTa 工作坊Level 2」課後心得

學生時期面對考試,要麼功課做在事前,要麼小抄帶在身邊,要麼朋友多交一點

出了社會面對案子,要麼準備做在事前,要麼筆記帶在身邊,要麼長官多捧一點。

但你知道嗎?在MTa工作坊Level2面對接踵而來的挑戰,這一切都不管用了!

當你的大腦轉速跟不上比賽節奏,當你的核心肌群撐不過一攬繩子,當你的檢討效率比不上助教收卷的速度,沒有名片上的頭銜,用不了吃飯的工具,在一頭霧水的狀況下,該如何是好?

上周我再次踏入談判大師的教室,期待經歷Level1洗禮後的自己會有些不同,卻看到橫亙在目標之前心中高聳的障壁

這堂課共有五個挑戰,沒有正確解答,沒有公式抄,沒有講義看,更沒有老師手把手的教

你可能想問:那到底學會了什麼?

我沒有學會玩機具的技巧,沒有學會看到題目就反應的能力,更沒有學會控制肌肉保持平衡的訣竅。但我得到了比上述這些更重要的東西:相信自己能找出領導團隊通往成功的方法


一、勇敢做傻瓜

有些事情注重結果,有些事情看中過程,依情境跟個人狀況而不同。

在職場裡,長官往往不會關心下屬是怎麼完成工作的,只要結果令他們滿意就行。

當我剛畢業時,參與每個案子,比起最後能不能成功,更重視在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自己的能力是否提升。

隨年紀增長,在職場浮沉了一段時間,成了五顏六色的染色紙,不求回報的付出不知何時已不在選項內。

這種心境上的變化或可說是一種自我保護,也可以說是覺得自己再也不想承受成長的慘痛。

課程中有幾次,我都話到嘴邊又打住,事後問自己,難道我有要害別人嗎?既然沒有,我在顧慮什麼呢? 

人不是無私的,利益當道的今日,面對所有選擇,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投資浪費的可能有多大、能得到什麼好處。因此,我也會用這樣的思維推斷他人的想法。

照理說,只要有發言,就會有討論,只要有討論,就蘊藏了同組無與倫比的集體智慧,能學習的東西也就越多。

沒有勇氣請大家跟我一起去嘗試,不是自覺方法不夠好,而是擔憂付出成本及事後後悔。

 

這讓我想起電視劇愛情公寓裡的一個故事。 

有次,放蕩不羈的呂子喬為了給高材生宅男—陸展博製造認識女孩子的機會,在公寓舉辦派對,但在女孩子面前毫無自信的展博仍裹足不前。

子喬隨意往兩點鐘方向一指,說:這個就是你的目標,上!

展博卻說:還是算了,我連人家名字都不知道,到時又做傻瓜。

子喬明白展博的問題了:

我明白為何沒有人理你了,因為你的內心深處隱藏著恐懼感,你害怕失敗。

每次跟女孩子說話,總是想,如果我被拒絕了,那是多沒面子的事情。這樣,你怎麼會成功呢?

這就好比一輛火車在面前,列車員問你要不要上車。

你問說:這車開往哪裡?什麼時候抵達?車上還有座位嗎?

火車早就開走了,你只能等下一輛。

但是下一輛來了,你又面對一樣的問題。

其實,去哪並不重要,火車都是往前開的,關鍵在於窗外的風景。

等你下了車,看到旁邊的飛機,你也會二話不說衝上去,因為到時你已經不會問那些沒意義的問題,只會嫌火車太慢了。


上午兩個活動在溝通不良與士氣不高的的狀況下,我們組得分最低。

用餐討論時提到時間管理跟指令不明確等狀況,也想好改變方式並取得共識。當時已經沒有後顧之憂,畢竟還有什麼結果還能比最後一名更糟呢?


二、朋友或敵人

剛剛勇於做傻瓜的提案思維,是我大腦中一個跟自己的對話窗中的截圖內容。

現在要來說說跟他人合作的部分。

 

你有沒有過,因為對方而更好的經驗?

你有沒有過,因為對方而不好的經驗?

在一整天的實戰中,這兩種經驗我都收獲了,或許可說是當天最大的收獲。

 

人的一生,學到最多的就是角色扮演,如在教室為了不被霸凌排擠學會偽裝,在家為了不辜負家人的期待盡力配合,在公司戴上面具做好本分內的事,每天都在現場表演。而在課程一開始,自我介紹的時候,被素未謀面的人在幾分鐘內作出定論,在內心打上某個標籤,這也是表演的一塊,重點不是能力跟價值,而是從表現出來的姿態可看出你是不是個有自信的人。  

正如老師所說,沒有人會說自己什麼都會,也沒有人會說自己什麼都不會。

自我介紹時,我從沒想過自信跟謙卑其實是不衝突的。一個人在有限範圍內要掌握多少權力,完全不是看他有多少能力,而是看他願意負起多少責任,以及有多想要超可愛的北極熊玩偶

 

我一開始覺得自我介紹的用意是知曉大家的能力,並作合宜的工作分配,但後來發現,個人的專業能力並無法真實反應在關卡中,這不僅測試反應時間、問題邏輯與分析能力,還有大家是否願意放下成見一起完成的氣度。

不管是組長還是組員,如果對自己的提案有自信,為了讓想法被採用,最好一開始就建立好關係,在關鍵時刻投其所好,循循善誘,這應該是自我介紹的另一個用意。

感覺越厲害的人會被越多人記住,獲得的意見、肯定、批評、指正、補充就越多,這也是自我介紹的內容盡量不要從自己出發,而是從聽者角度出發的原因。

 

中午休息時,有人點出我們這組似乎都有一種惰性,就是保持現狀跟無所謂的想法。

因為這只是場遊戲,所以輸贏不用計較,因為認真你就輸了」,因為大家都不想製造對立跟衝突,衝突總是容易聯想到不好的結局。

但就像老師分享哈佛的經歷,衝突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之一。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有一種不適感,是與人為伍。

跟人合作時,雖然不會造成衝突的協調性很重要,但從各自立場提出的想法經過客觀的討論,才能建構出自己想要的人際關係。

我們這組很棒的部分是尊重所有人的反應與意見,並積極回饋,試圖建構一段讓自己都感到舒服的距離。

因為願意開口,互相討論,取得共識:就算是最後一名,也要是全力拚過取得的最後一名,所以願意讓彼此更好。

 

解任務的過程中,我因為不擅長機具元件的組合,而讓組員接手工作。

在不經意時展露了弱點,這件事讓我感到很不舒服。

人同時存在於兩個世界裡,一層是表層的理性世界,一層是深層的感性世界。

理智上知道,沒有人天生什麼都會,我要做的是在別處發揮,協助團隊達成目標,但感情上卻困住了,不停想著:我要怎樣才可以在短時間內擅長這件事。

事實上,組員對我玩機具的功力沒有任何批評的言語,只是覺得為了互相彌補缺項,可以更快完成任務。

這讓我發現,原來自己如此在意這件事,原來我會把一時的失敗當作一直的失敗看待。明明在同項任務還有其他子任務的選項,卻因覺得自己被全盤否定,而開始迷惘自己的價值。

 

我才明白:

自信的表現,容易因為對方而更好。 

自卑的心理,容易因為對方而不好。

不管合作的是朋友還是敵人,真正理解自己,化無謂為無畏,才能朝目標筆直前進。

 

三、人生無代筆

天色漸暗,五個任務挑戰結束,大家臉上不是寫著鬆一口氣,而是躍躍欲試想繼續挑戰的樣子。

課後走出大樓,跟組員在大南瓜旁邊回溯完最後一個任務過程後,走在人行道上,想著我馬上就又要回到安樂的環境裡了……然後繼續不思改進,繼續耍廢,繼續過一樣的日子嗎?

以前可能會如此,覺得就算不努力也沒什麼大不了,但這次有種頓悟的感覺。

當天老師說過一句話:「為什麼現在人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點是你們都讀太多書了。

即使我沒有讀過很多書,也十分認同這句話。

世上什麼書都有,個人心理、團隊合作、加薪加班、娶妻生子、投資理財、健身減重、老年保健等,從書中得到一生受用不盡的道理,好像讀完就能解決人生所有的疑難雜症,永遠好像在準備面對不知道何時會到來的危險,但當危險就在眼前,還是選擇先裝死再說。

我曾是做書的人,相信知識的力量,也珍惜書本的存在。

讀著別人的故事,知道好多思維模式、好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好多的故事,但那都不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如果讀到就能穿越體驗,那麼在識字率不算低的國家裡,怎麼還會有如此多痛不欲生的人們。

因為方法不是自己想出的,所以如何用不知道。

因為思維模式不是自己建構的,所以似懂非懂,遇事又用慣性思維解決。

因為問題不是今天遇到的,所以解不解決都沒差,只要現在沒事就好。遇到了怎麼辦?就再想辦法唄,反正還久。

但你能確定今天的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明天的自己就有辦法了嗎?

 

我們這組在下午總算一點點振作起來,首次在任務中順利完成時,老師問我們,你們現在寫的檢討內容,跟之前有沒有什麼不同?我們點頭如搗蒜。

我對自己有多久忘了成功的力量而感到驚訝。

不管做什麼,若你不斷失敗,你必須知道三件事:

第一一個方法失敗了,不管試多少次也沒用,趕緊換下一個方法。

第二成功的捷徑只有一個,就是不斷試錯。

第三當你始終沒有成功,再多的安慰都沒用,你就是注定失敗。

但當你只要有一次成功過,不管過程多艱辛,回憶都是甜的。就像日劇《我存在的時間》裡說的:一旦嘗試過飛翔的滋味,你就會時刻仰視天空行走,認為天空才是歸宿。

 

在沒有答案的課堂裡,有人問老師:要如何成功?

老師說:只要你把這件事當作一生就挑戰這麼一次.並且沒有失敗的餘地時,你一定就能想出方法。

這堂課沒有答案,因為永遠沒有最好的答案,如果你願意,永遠能找出更好的答案.

這世界所有書上,大概都沒有你適用的方法,書上的文字都是參考資料,

因為要寫下這個故事的,只能是你自己,沒有人可以幫你代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致親愛的奶奶

誰說平凡不偉大呢!在五月天「回到那一天」演唱會回到為愛而生的第一天

2020單車環島的一騎一會﹕翻越臺灣,超越極限(Day0-1不斷懷疑人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