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書No.22《目標:簡單有效的常識管理》_(下)常識不平常:公司要賺錢,必先找出最弱的一環

 

在找到真正的目標之前

主角羅哥被派至故鄉的工廠擔任廠長半年,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虧損,被迫裁員和減薪,生產力大減,每一筆訂單都延遲,他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可以來挽救工廠。

他們想盡方法讓所有工人任何時刻都有事做,卻見到成堆的零件在機械旁待命,沒辦法展開裝配作業,原因是某個元件中的某個零件還沒經過加工處理,沒辦法進行裝配,也就沒辦法出貨。

即使眾志成城,但沒有正確的思考方法跟方向,往前看的能力幾乎和瞎子沒兩樣,遇事只能忙著反應,而無法事先規劃防範。


所有公司唯一的目標:賺錢

面對難解的問題,羅哥突然想起某次出差,轉機時巧遇昔日物理學家鐘納,原是打算自吹自擂工廠運用機器人大幅增加效率的事情,卻被一語道破工廠的危機。

鐘納說道:生產力是把一個公司帶向目標的行動。除非你知道目標是什麼,否則生產力就無意義。

羅哥回去後思索一番,得出賺錢這個簡單的結論。

許多人們認為是目標的專案:採購發揮成本效益、雇用好的人才、高科技、生產有品質的產品、銷售有品質的產品、爭取市場佔有率等等,都是事業經營成功的根本要素,有了這些,公司才能賺錢。但是,這些條件只是達到目標的方法。

假如公司不賺錢,那麼上述任何一個項目都變得一文不值了。

假如目標是賺錢,那麼以鐘納的話來說,能朝著賺錢的方向邁進的行動就是有生產力的行動,不能賺錢的行動就沒有生產力。

他詢問財務經理:我們如何知道工廠有沒有賺錢?最少需要幾個衡量指標?

得到淨利、投資報酬率和現金流量三個答案。

這是公司高層的價值觀,但對生產線上的工人來說,如同鴨子聽雷。 

為此,鐘納提出一套衡量指標,不僅能充分表達出賺錢的目標,也能發展出工廠的營運規則

這套衡量指標共有三個衡量指標:

一、有效產出:整個系統透過銷售而獲得金錢的速度

二、存貨:整個系統投資在採購上的金錢,採購的是打算賣出去的東西。

三、營運費用:系統為了把存貨轉為有效產出而花的錢。

這套指標包含了工廠管理的所有事情。在機場,鐘納只問羅哥三個問題,就能知道他工廠的狀況:

第一個問題:有沒有因為裝了機器人,而多賣出任何產品?[有效產出]

第二個問題:有沒有減少雇用的員工人數?[營業費用]  

第三個問題:存貨有沒有下降?[存貨]

 

常見錯誤:把有效產出的世界當成成本的世界來管理

鐘納引導之下,羅哥與部下們一步步破除傳統思維,展開一連串高效高產的改變。他們覺察到原先的錯誤假設有以下三點:

一、傳統成本會計規則:讓產能和需求保持平衡

應為:產能越多越好,同時讓流量和需求保持平衡。

二、傳統獎勵措施:人力運用程度完全取決於他的潛能有多大。

應為:任何非瓶頸資源能使系統賺多少錢,不是自己的潛能所決定,而是由系統中的制約因素所決定。

三、資源的啟動和有效利用是同一件事

應為:資源的啟動和有效利用是兩碼子事。瓶頸主導了有效產出和存貨的數量。


事實上,無論在什麼地方,改善,幾乎都被解釋為節省成本。大家把力量都集中在降低營運費用上,仿佛這是最重要的指標。

但在羅哥的工廠裡,把有效產出看成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對他們而言,改善的意思不是節省成本,而是增加有效產出。

整個系統的概念都不是為了降低營運費用,而是著眼於提高有效產出。

這是很重要的一課,他們已經從成本的世界跨入了有效產出的世界

 

案例解析:以帶領孩子健行為例

某周末清早,羅哥被孩子大衛吵醒,拉著去參加童子軍健行活動,擔任領隊,帶領整個隊伍循著小徑,穿過森林,在峽谷紮營過夜,隔天返回出發點。

樹林中草叢茂密,羅哥根孩子們必須成一列縱隊前進。

羅哥原本在心中盤算,從出發點到紮營處的距離約莫十英里,照一般人速度約每小時兩英里的速度前進,應該可以在五小時內走完十英里,扣除午餐跟休息,時間應該綽綽有餘。

不久,走在最前頭的羅哥回頭望,隊伍拉得好長,他幾乎看不見走在最後面的男孩。

為照顧到整個隊伍,他讓走在他後面的孩子朗尼照現在的速度領走,自己到最後面孩子賀比的後面。

很快地,羅哥發現,除了走在最前面的朗尼外,每個人的速度都由前面那個人的速度決定。

雖然每個人的速度都在變動,有時快,有時慢,但速度受到面隊伍的速度所限制。

每個人需要彌補的差距有多大,完全要看是在隊伍中的哪個位置而定。例如排在第二的大衛只需要彌補他和朗尼之間的累積差距但是最後面的賀比,除了必須彌補自己的波動,還要加上前面那些孩子的波動。

羅哥試著把這群童子軍隊伍比喻為工廠裡的生產系統,每個人是工廠生產流程中某一個工序,都是一系列依存關係的一部分。

我們每個人可以走多快,事實上並不重要。走得最慢的人(也就是有效產出的最大限制),才決定了整支隊伍有效產出的關鍵。

 

到目前為止,羅哥一直想讓工廠產符合需求,以便減少支出,沒想到真正的產能完全要看系統的瓶頸在工廠流程中的位置而定,因此才弄得一團糟。

大家都瞭解,改變衡量指標的重要。因此選擇所有制程最末端的有效產出作為最重要的衡量指標,就好像從考慮環鏈的重量轉變為考慮它的強度一樣。 

什麼東西決定了環鏈的強度?從健行例子得出的答案是:最弱的一環。

那麼,假如要改善環鏈的強度,首先應該找到最弱的一環,指出瓶頸的所在。 

羅哥團隊因此發展出五步驟,用流程有效管理變化:

步驟一:找出系統的瓶頸。

步驟二:決定如何挖盡瓶頸的潛能。

步驟三:其他的一切配合上述決定。

步驟四:把瓶頸鬆綁。

步驟五:假如步驟四打破了原有的瓶頸,那麼就回到步驟一,千萬不要讓惰性引發系統的制約因素。


拋光打磨:讓管理政策用起來更舒服、更有用

故事的最後,工廠改造成功,羅哥也陞任事業部的主管。

回想起當初的自己,羅哥表示:好像只靠後視鏡來開車,每次都在千鈞一髮的時候,才修正行進方向。 

即使在工廠裡,真正的制約因素都不是機器,而是政策。

昨日是,今日非,如何找出核心問題,並證明這個想法真的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且沒有製造出新的問題,是所有企業管理人都不斷學習的關鍵能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致親愛的奶奶

2020單車環島的一騎一會﹕翻越臺灣,超越極限(Day0-1不斷懷疑人生的開始)

《葬送的芙莉蓮》教會我們開心的魔法